宣隆內觀禪修法問答

English / 英文



(摘 錄自《當代南傳佛教大師》第六章 宣 隆大師,多謝作者傑克‧康菲爾德的公佈及翻譯批准。 譯 者:梁國雄居士)

 

1

在深呼吸禪修時,為什麼在最初的數分鐘內,我們會覺得非常疲累,若繼續呼吸下去,不多久就會減少這種疲累的感覺呢?

(譯 者註:深呼吸是指進行禪修第一階段時,為了方便專注鼻孔末端的觸覺而進行的強烈、平均而又有節奏感的深呼吸。)

1

當呼與吸不平均時,我們是會覺得疲累的;因為我們通常是呼比吸較強一些。所以吸氣時要稍為加強或加長時間一點,一旦建立起平均和有節奏感的呼吸時,我們就不 會感到疲累。事實上,我們是可以持續地深呼吸一段長時間的。

返回

2

為什麼(在進入禪修的第二階段時)我們要以吸一口氣後停止呼吸呢?

2

好讓我們把力量凝聚起來,與(最明顯或強烈的)「感覺」角力和搏鬥。如果以呼氣來停止呼吸,我們會較易鬆弛和懈怠,這對建立和維持專注並不好。

返回 

3

當我們以某些坐姿禪修時,會有強烈的感覺―─ 例如抽筋,我們是否要坐到這些感覺消失?而這種感覺又會持續多久?

3

是的,我們要維持坐姿,直到所有感覺消退為止。時間的長短會因人而異,有些人祇需花很短的時間,而有些人卻要花上數個小時。要知道:任何生起的感覺都是自然的,我們不必害怕,祇需繼續專注和忍耐即可。我們應堅持不動地坐著,並保持對感覺的專注,直至它們完全消失為止。

返回 

4

有時在最明顯、強烈的感覺減退後,仍殘留著一些麻木的感覺,舉例說在腳上,我們是否要持續禪坐至這些感覺也消失為止呢?

4

是的,你們應持續禪坐至所有感覺也消失掉。也許你們仍要坐上一段頗長的時間,才可以令所有感覺消失;但是,這是必須的。當然,若你們能建立起嚴格且強勁的專注力時,就可不必花那麼長的時間。專心致志是重要的。

返回 

5

但是,假如我們沒有時間坐這麼久,是否可以在這些麻木的感覺尚未完全消失之前停止?

5

可以的,雖然這樣做並不好,因為你們的身體仍會感到粗重,你們的心仍未完全淨化。如果沒有充足時間,開始時可不必呼吸太久,這樣感覺就不會太顯著,而你們亦可不用坐很久就可令那些感覺消失。不過,這樣就不是真正做著你們應該做的事情,而且,亦會生起對禪修或自己不滿的情緒。

(譯 者註:應該做的事情是指此禪修法的正當做法。)

返回 

6

我發覺到,舉例來說,祇要稍為伸展雙腿,便可使我的腿部感覺消失,那麼,我何須一直坐到感覺消失呢?

6

此禪法精髓,是藉著與「感覺」搏鬥和角力來克服它們。當然,我們可以稍為移動手、腳、或者身體來消除感覺,但是,這樣做,我們就不是與感覺搏鬥和角力,我們祇是嘗試去逃避它們,而在逃避之中,又會遇上新的、難以應付的感覺。我們必須了解,我們是不可能逃避任何感覺的,而這些不可能逃避的感覺,正是我們身體內固有的、與生俱來的「苦」,而唯一之道,是勇敢地面對它們,克服它們,直至贏取內觀智與解脫為止。

(譯者註:與「感覺」搏鬥和角力是指保持身體不動、屏氣凝神地專注著、覺知著和體驗著當下最強烈的感覺,毫不退縮。)

返回 

7

所謂「專注」指的是什麼意思呢?它是否指,例如,沉思或默想在我們身內生起之感覺的原因呢?

7

絕對不是這個意思。所謂「專注」是指機警的覺察和對這覺察的嚴格且精密的護持,不讓任何絲毫的概念或思維等介入干擾。

(譯者註:這裡的概念或思維,亦包括想像、情緒反應等妄念。)

返回 

8

奢摩他(止禪)和毗砵舍那(觀禪)兩種禪修有何分別?

8

「止禪」是培育我們對某一事物、意念或圖像的集中力(定力);「觀禪」是運用此集中力來專注以感覺為主的當下身心現象。「止禪」可令心力加強,「觀禪」則可清 淨內心以獲取內觀智慧。一個人若成就到純淨的定力,舉例說:他將會在辯論上很有說服力,每個人當時皆受他所影響,但是,往往不久之後,他們就會有不同的看法或反應。而「觀禪」則不同,一個人若成就「觀禪」,由於他明顯地充滿內觀智慧和知識,人們皆會樂於傾聽其說,於 當時或之後皆無疑惑。

(譯者註:純淨的定力,以愚之見,多指初禪或以上的「根本定」。)

返回 

9

一個正在修習觀禪的人,會否演變成修習止禪呢?

9

止禪依賴集中力一足支撐,觀禪卻依賴集中力和感覺兩足支撐。一個修習止禪欲獲取集中力的人,可以不用修習觀禪;但是,一個修習觀禪的人則必須依賴某程度的集中力,以獲取瞬間定力,並在感覺上鍛鍊此瞬間定力。祇要繼續走在此觀禪道上,將不會演變成修習純粹的止禪。但是,如果你們祇管修習集中力,而毫不留意覺察感覺,便會演變成修習止禪的,那時將會看到光彩、圖像等,令你們分心和散亂。問題是:那些演變成修習止禪的人們,還以為自己已經有所成就,殊不知,事實上那些經驗將成為他們在解脫道上的障礙。對一個修習止禪很好的人而言,想在觀禪上有所升進,是很困難的;唯一可以幫到他的是:教他於修習集中力之外,還 要同時運用集中力去專注感覺。

返回 

10

如果感覺來得令人難以忍受,我們應如何應付呢?

10

「忍耐和堅持不懈」是兩種應付任何難耐的感覺及克服它們的最佳本領。祇管專注著感覺,無論多麼強烈的感覺也會消失的。能克服愈強烈的感覺,便愈能清淨內心。

返回 

11

如果我們能夠維持穩固的注意力,堅定地專注著身體的感覺,能夠覺察著感覺,令任何心念不能介入干擾,於我們的心有何利益?(譯者註:感覺是指最明顯或強烈的感覺。)

11

這不是心的介入干擾問題,而是與心的功能運作方式有關的事情。在覺察過程中,應讓心的功能繼續運作,但不可讓它的思想介入干擾,不可對感覺有任何思維反應。如果我們能專注著某一感覺,當那感覺減退時,心便會顯得清淨和堅穩。此外,感覺並非單指身體的感覺,還有心理上的感覺,不過有關這些,便要留待進一階段以後才可再談了。

(譯者註:介入干擾是指打斷了對最強感覺的繼續覺察。)

返回 

12

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怎樣才能做到專注?

12

當我們步行時,腳底會接觸到地面,要專注著這個接觸的觸覺;當我們握著物件時,手會有接觸,當我們看東西時,眼會有接觸,當我們聽聲音時,耳會有接觸;當我們嗅東西時,鼻會有接觸;當我們吃東西時,舌尖會有接觸;我們皆可以專注著這些接觸的觸覺;當然亦可以用其他不同的方式去做,但是,最好還是專注著身體任何部分當下發生接觸時的觸覺,因為,這樣子的修習將會較容易掌握。

(譯 者註:掌握是指專注到當下的感覺)。

返回 

13

這種禪修方式究竟有何利益?

13

這種禪修方式的利益是:清淨身心,克服憂悲苦惱,達至正道與涅槃。所謂「清淨」,是指清淨內心的煩惱苦因,以及增強道德意識,通過消除「五蓋」(貪、瞋、疑、昏沉、散亂),心便會寧靜下來,起碼在某時段內心被淨化了貪瞋痴,至於道德意識的增強,則不是通過對社會約束的接受,而是對不道德行為後果生起了更大的警覺。憂悲苦惱可表現為身苦與心苦兩種:身苦是由於身體有病或功能不正常而生,而心苦則是由於心受到騷擾而生。這種禪修方式有助身體的正常功能運作,(在這方面,我祇可簡單地說:曾經有很多在此禪修中令身體的疾病或不正常功能好轉的個案,但是,這不過是尋求真正解脫之路上的一些微細的副產品而已。)亦可令心獲得安寧。安寧的心是不會對任何事物生起執著與嫌惡的,因此,心得安寧的人是不會被憂、悲、喜、怒等情緒所影響的。此(安寧的)心 絕不會認同任何事物,因而亦不會受任何事物的牽累而受苦與樂。達至正道即對真實與非真實有直覺的辨識力,而且,除非一個人已親身體驗到真實,否則,那人是永遠不會有此真知卓見的。涅槃祇能靠高超的勇氣與竭誠盡力才可贏得。

返回